隨著競爭的深入,關于最終的贏家,時間會給我們答案,而這個時間或許不會太久。

2月2日,Snapchat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S-1文件,正式啟動上市工作,這也會是自2014年阿里巴巴敲鐘以來,科技界最大規模的一次IPO。有外媒報道這家以美國年輕人作為主要用戶群體的公司計劃募集30億美元,估值高達250億美元,而它的CEO Evan Spiegel也如Snapchat的用戶一樣年輕,只有26歲。
依托于校園市場起家,進一步從學生群體擴展到城市年輕人和白領,再逐步影響更廣泛的人群,這樣的路徑在互聯網公司中并不鮮見,甚至已經成為了一個經典的場景穩定的互聯網公司發展路徑,Snapchat的老對手Facebook也同樣如此,國內也有像餓了么,以及最近風頭正盛的ofo這樣的案例。
如果說Facebook和餓了么是誕生于PC互聯網時代的校園,那么Snapchat和ofo則完全是移動時代的產物,因此兩者的特點也更為相似,對比兩者的成長史,或許我們可以總結出不少有價值的經驗,同時也更能理解校園這個獨角獸公司的溫床是如何孕育出這些成功創業公司來的,以及我為什么長期看好ofo這家公司。
1.半封閉的校園場景——最好的產品試驗場
2016年國內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接近3000萬人,而美國同樣也有由于其初高中智能機的普及率和寬松環境而言,中學+大學的用戶群也同樣龐大。如此龐大的用戶基礎,以及學校本身半封閉的場景特點,為互聯網產品在早期進行產品打磨和測試階段時提供一塊極好的“試驗田”。
在校園市場中,產品可以在高密度的學生群體中快速低價地獲取用戶,在產品水平較好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口碑效應,并以病毒式擴散地方式迅速影響到極大的用戶群體。而當產品用戶在這一用戶群的密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很容易引爆市場,進而擴散到校園外市場。
早期的Facebook不過是哈佛大學內部點評女生好看與否的平臺,但由于產品本身又去,并切中了學生們的需求,很快就擴散到常青藤院校,進而高維打低維地影響了全美大多數的大學生,最終成為美國的國民級應用。
ofo則因為其商業模式而更好地利用了校園市場的優勢,校園半封閉的環境使得ofo更容易管理單車,單車的損耗率較低,運營成本和難度較小。但由于學生群體本身的單車使用需求,又使得在校園場景內單車使用頻次高,帶來的則是平臺現金流的穩定,因此更適合打持久戰。
2.搶占校園市場后如何走出校園
半封閉性同樣意味著高壁壘,一旦在校園市場形成用戶密度和口碑影響,除非在產品上有大幅地創新,比如像Snapchat以濾鏡相機和閱后即焚切入,否則很難促使用戶遷移,這也使得在校園市場站住腳的產品往往有更堅實的基礎。即便是像人人這樣向校園外人群擴張失敗的產品,如今依然也能依靠金融和直播等業務實現單季度超過1000萬美元的營收。
ofo和摩拜之爭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點,在去年摩拜CEO王曉峰曾帶領團隊拍下了一張在北大門口騎車的照片,被看作是摩拜在校園市場向ofo宣戰的檄文,但半年之后,摩拜在校園市場依然無法撼動ofo的地位,反倒是ofo成功走出校園,已經獲取了共享單車市場51%的份額。
摩拜當初希望攻入校園市場的想法是好的,但并非原生于校園的摩拜,在產品和ofo沒有本質性差別的情況下,很難攻破ofo在校園市場已經形成的壁壘,只能眼睜睜看著校園市場徹底失去。校園市場為了ofo的利基市場,使得其可以在競爭中進可攻、退可守,在短期內依靠校園市場穩定的用戶群和其貢獻的收入而立于不敗之地。
進入2017年以來,ofo推出一天一城戰略,計劃在3月前實現覆蓋100座城市,每個城市的校園正在成為ofo首要發力的重點區域,據統計ofo在校園市場的份額占比在99%,如此的滲透率已經能夠在提供穩定現金流的前提下,快速擴張至校園外引爆市場。以校園市場為基礎,擴展城市市場的擴張策略,幫助ofo平衡了擴張速度與財務成本,尤其是在車輛投放成本本身就低于摩拜等對手的情況下,能夠讓ofo在共享單車這個規模效應占主導的市場快速形成規模壁壘。
但在拿下校園市場后,如何走出校園邁出這最艱難的一步,是很多創業起于校園的創業公司面臨的難題。Facebook依靠社交平臺的網絡效應成功跨出校園,而人人則因為用戶被微信、微博截留而未能成功突圍;O2O形態的餓了么選擇了辦公區的白領作為其走出校園的第一步,而ofo同樣也找到了它走出校園的重要一步,那就是切入和校園場景極為近似的產業園區。
3.兩條腿走路的ofo與小富即安的摩拜
同樣起于校園市場,同樣擁有一位理解年輕用戶需求的創始人,甚至連標志性的顏色都同樣選擇了黃色,或許ofo也將具有同樣的Snapchat效應。盡管共享單車市場距離市場格局塵埃落定還早,商業模式也還處于探索中,但我依然更看好和Snapchat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的ofo,基于校園向外延伸的擴張節奏和開放平臺打法可以為其在未來帶來巨大的生態效應。
同樣,市場越大,格局越大,挑戰和競爭也會越多,在當下雖然ofo在擴張速度超過了競爭對手,同時也在單車標準化、智能化、城市管理方面面臨很多挑戰。但相比于昔日PC互聯網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人人網(校內網)而言,ofo已然完成了自己第一次蛻變和跨越,成功的走出了校園市場,并成為了一個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品牌。我也有理由相信,在破除當前的行業壁壘后,ofo極有機會成為一個像Snapchat一樣的百億美元級公司。
畢竟Snapchat的成長是在虎視眈眈的Facebook不斷地打壓下完成的,而ofo的老對手摩拜顯然不像Facebook那么強勢,反倒是在取得階段性成就后表現得小富即安,在城市擴展速度上被ofo甩開。在這樣一個規模效應的商業模型下,摩拜的小富即安給了兩條腿走路的ofo足夠寬松的發展空間。
隨著競爭的深入,關于最終的贏家,時間會給我們答案,而這個時間或許不會太久。
科學的fan,一個專注TMT行業的撰稿人,在百度百家,搜狐科技,今日頭條,艾瑞網,網易自媒體,企鵝自媒體,鳳凰自媒體,知乎專欄,一點資訊等專欄均有入駐。也會在虎嗅、鈦媒體、新浪創事記等科技博客持續發聲。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