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年,移動互聯網造出了一個時髦的詞——共享經濟(分享經濟),它的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閑散物品或服務者,讓他們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產品或服務。對于供給方來說,通過在特定時間內讓渡物品的使用權或提供服務,來獲得一定的金錢回報;對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擁有物品的所有權,而是通過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彭博社曾評選了“史上最具顛覆性的85個商業思想”,共享經濟就位列其中。
比如,Uber、Lyft做汽車的共享,Airbnb做空間的共享,在這些創新模式的帶動下,閑置資源得到了更好的配置以及使用率。在國內,滴滴等打車軟件把共享模式復制到中國,掀起了國內出行領域的共享熱潮;從2016年至今,自行車(單車)共享則迅速升溫,成為資本密切關注的熱點。根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20多家從事共享單車業務的創業公司獲得融資,其中不乏ofo、摩拜這樣的“獨角獸”。
解決出行“最后一公里” 共享單車為此而生
有句俗話叫,“槍打出頭鳥”,共享單車也遭遇了不少麻煩和非議。在一些城市不斷出現單車被蓄意破壞,甚至被占為私有的情況,這考驗著國民的素質。與此同時,也有“專家”在網絡上抨擊單車共享是偽命題,并羅列出可能會破壞公共交通秩序、很少整合私人單車資源等等證據。然而,消費者卻用腳為共享單車投出了信任票。據悉,國內最大的共享單車平臺ofo,其總用戶人數已經達到1000萬,日訂單量超180萬,每輛單車日均使用次數超過了2次。
相較于汽車共享,單車共享不僅運營商接入門檻低,消費者的使用門檻也低。一輛單車加上智能鎖、GPS等裝置,造價成本在300元—2000元區間內,用戶使用成本也僅為1元/小時(0.5元/半小時)。正如研究者所言,一個城市的地鐵與公交車系統再完善,也沒法將“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完美解決。在短距離出
行方面極具優勢的自行車,正好能彌補交通末端的缺陷。
例如,校園是典型的“最后一公里”場景,這里沒有公交,不鼓勵汽車,自行車就是師生們最好的代步工具。ofo就是發軔于大學校園,創始團隊是5名來自北大的騎行愛好者,后來ofo在校園市場打下根基后,逐步將觸角延伸至城市共享。中國有數以千萬計的高校在校學生,每年數百萬的新生,校園市場的成長空間非常顯著;另一個場景是3到5公里的短途出行,這是打車軟件和傳統公共交通的“盲區”,更是共享單車們爭奪市場的焦點。據媒體報道,已經有20多家共享單車企業的190多萬輛車涌現在全國城市的街頭巷尾,這其中有52.6%都是ofo的“小黃車”。
可以說,共享單車之所以快速興起,得益于對出行“最后一公里”巨大市場的精準把握,并提供了明顯優于城市公共自行車等短途工具的用戶體驗。反之,用戶超高的消費頻次也加快了共享單車企業的滲透和擴張。來自ofo方面的數據顯示,ofo共享單車目前已覆蓋全國33座主要城市。預計到春節前,ofo將完成國內重點城市的全面覆蓋。春節之后,其將會把覆蓋城市的數量擴大到100座城市以上。
最近,ofo剛創下了10天進入11座城市的記錄,然而大招遠不止如此。ofo宣布將于1月26日至2月2日春節黃金周期間,在全國已覆蓋ofo服務的城市啟動“百萬單車免費騎”活動。此消息傳出,大批小黃車粉絲鼓掌叫好,卻也驚訝了不少行業人士:正值共享出行服務紛紛借春運提價之際,小黃車卻宣布免費,這是要將利他的共享精神進行到底的節奏?
百萬單車免費背后,是ofo獨特的經營之道
根據全國50家交管部門聯合發布的《2017年春節出行預測報告》及互聯網大數據共同顯示,春節期間,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人口密度極速下降,三四線城市由于大量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交通壓力急劇增長。尤其車站、商場、景區等人流集中區域更易發生擁堵。加上春節期間出租車等公共交通運力減少,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或將變成“最難一公里”。
對于ofo春節免費之舉,專家認為,共享單車的普及,不但有助于緩解春節期間“最后一公里”出行難問題,同時也將進一步普及全民綠色出行理念,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曾有人質疑,國內的很多共享經濟,更像是一種標簽而不是一種可執行方案。而ofo卻用實際行動作出表率,不僅可以覆蓋數十個城市、百萬輛單車做真正的共享,更能夠舍棄經濟利益而服務于社會價值、用戶訴求。我難以想到,有比這更符合共享經濟的代表案例了。
事實上,相較于其他共享單車同行,ofo的經營方式一直是獨具一格且清晰的。近日,ofo創始人兼CEO戴威在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時,就坦露了自己的做共享單車的諸多心得。了解了這些,就會對于ofo的春節免費策略、以及未來前景有進一步的認識。
“跟其他同行不同,我們不參與生產設計,而是采用現在市面上最經典的車型直接購買整車。”戴威告訴南都記者,買車的初衷是更快地擴大市場規模,“我們是連接,不是生產。這種車型可以連接更多的廠家,更快提高投放量。”
在成本控制方面,“ofo的車輛造價也就幾百塊,每輛車只需要完成1.5單/天就可以覆蓋所有的車輛折舊與公司運營成本。”不同于其他同行還在燒錢換規模,ofo已經在合肥、廈門、昆明等城市實現了盈利。
戴威還回答了ofo不采用GPS功能的原因,“裝上GPS還需要電池,整體車輛成本起碼增加70%。”GPS定位追蹤的一大功能是防盜防拆,從ofo現在數據看,目前時城市損壞偷盜率加起來不足1%。更為主要的是,GPS的運營價值可以通過更有效途徑取代。“從用戶體驗來說,可能方便找車,但這實際上不是最終方案,如果ofo規模足夠大,用戶目所能及,也就不需要GPS了 。”
最近,新一代的ofo單車也加入智能模塊,但同時依然堅持機械開關的設計。“機械開關最大的優勢,就是保證100%開鎖,而智能鎖可能因為基站啊、天氣啊各種不可抗力因素而故障。”戴威相信,用戶體驗是最本質的,“如果用戶需要緊急用車,只有ofo是最靠譜的選擇。”
時至今日,共享單車涌入了大量的資本和創業公司,市場情緒不再像他2015年創業時那般冷靜,面對對手們不斷的燒錢擴張,不斷融資,戴威說的最多最多的還是“共享”二字。從戴威的談話,我看到的是一個90后創業者的獨立思想和敏銳市場嗅覺,更難得的是沉穩和堅持。
在他心目中,共享單車將不僅僅只是一個短途出行的工具,更將代表一種生活方式和健康環保的生活理念。戴威說,現在的單車租賃只是過渡模式,“在下一個階段,我更希望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單車分享出來。”就像一開始在北大校園里一樣,用戶回收車輛可以獲得一段時期ofo的免費使用權。
“這樣才能真正激活存量車輛,才是真正的節約資源、提高效率的共享精神。”
寫在最后
事實上,一些質疑者對共享單車最大的詬病正是未能有效激活存量車,中國自行車保有量超過了4億,假如能讓這些車輛加入共享行列,必將盤活中國整個單車市場,優化交通出行。這是一個漫長卻可以期待的過程,ofo能敢于把這一難題擺到臺面上,并作為下一階段的戰略目標,足以說明其對于共享經濟的執著。
仔細想來,ofo百萬單車免費背后,不僅顯示了其堅持做共享的魄力,也可看作是在“投石問路”,通過普及共享理念來為日后盤活4億規模的單車市場做鋪墊。這對于目前共享單車領域無疑是一件好事,也許日后會有更多的同行來借鑒。
本文屬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為虎嗅、界面、鈦媒體、百度百家、今日頭條、搜狐科技、天天快報、鳳凰網、騰訊科技、新浪創事記、UC媒體、Donews、一點資訊、Techweb、投資界、博客中國、品途網等數十家專欄作者,原創文章累計閱讀量超3000萬
歡迎溝通交流,可添加微信:Jeff_12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